一、习近平主席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
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前夕,在乌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访乌期间,习主席还专程会见了我校考古队员,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西大人的士气,增强了学校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争创“双一流”的勇气和恒心。
二、我校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
省委省政府对我校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陕西省“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重点支持我校争创国家一流大学。学校成立了“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并组织实施“双一流”创建工作。围绕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要求,精心组织申报工作。与陕西省科技厅、文化厅、体育局,故宫博物院、西北工业大学、延长石油集团等一批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4月15日,学校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全年学校工作始终,校党委注重抓典型引领,树起学和做的标杆,努力夯实支部工作基础,不断创新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凸显特色优势、突出分类指导、坚持以上率下、落实党课制度、注重学做结合,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优秀干部,不断推动我校学习教育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四、学校出台“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学校出台并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学校“十三五”期间的事业发展。形成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科学研究、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对外合作与交流等7个专项规划,核准了各院系“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初步构建形成了“总规划—专项规划—院(系)规划”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
五、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
召开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动员部署暨人才工作会议,以人才作为办学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地位。坚持科学全面的人才观,在全校范围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为培养人才作贡献”的理念。曲安京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新增“双聘”院士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
六、“地球动物树成型”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兴亮主持的“地球动物树成型”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范代娣完成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获中国专利金奖,张国伟获陕西省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刘建妮主持的“寒武纪叶足动物研究及其对于探索节肢动物起源的意义”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6项,立项数、资助率均创历史新高;张兴亮牵头的早期生命演化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关正辉、齐晓光、梁海华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王家鼎、任战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地合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张岂之获得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4项,成立了8个无行政级别实体研究机构,梁星亮主编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出版。
七、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顺利进行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总体安排,10月16日至20日,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专家组在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在全校上下的一致努力下,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审核评估任务,获得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八、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省政府明确将我校列为全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支持我校在落实和用好办学自主权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双一流’建设”为主题,学校召开了暑期工作会议。“管办评分离”专项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生命科学学院、地质学系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院系综合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物理学院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平台与实验室建设试点。
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线开放课程推进有序,首批慕课课程在教育部“爱课程”平台上线运行,部分课程选课人数突破万余人次;付粉鸽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3位教授被评为第十届陕西高校教学名师,4部教材荣获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在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职比率逐年提高。
十、省委巡视组来校开展专项巡视
12
月15日
开始,省委第十巡视组对我校党委工作开展为期1个月左右的专项巡视,是对学校党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体检和有力促进,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