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正文

我院讲师李心苑博士参加“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发布时间:2020-11-16

2020年11月14日,由中国明史学会、肇庆学院、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主办,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协办,肇庆学院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肇庆市开幕。丝绸之路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玄奘研究院讲师李心苑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与神圣对话——佛耶灵修信仰》的演讲。

15311

李心苑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佛教的禅修与基督教的灵修。她认为,佛教的禅修,是通过观想、默念,以应对世俗世界的种种烦恼,同时又通过凝神静虑与智慧的启迪,达到脱离凡俗生命而最终成为自由自在解脱者的一套修行方式。她以禅修与瑜伽、禅修与小乘佛教、禅修在中国的流行为脉络,简述了佛教禅修的发展历史。之后,李老师对基督教灵修进行分析,并指出,灵修是基督教信仰者将自己的灵魂完全地献给上帝,通过内心深刻体悟上帝,恭敬虔诚地读经、祈祷、除骄去躁、弃恶从善、爱神爱人,来弥补“灵性”的缺陷,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她将灵修追溯到希腊哲学时期的沉思传统,并分析“米兰赦令”之后灵修开始大规模发展,在中世纪时达到高峰,并认为灵修的本质是对上帝的认识。

其次,李心苑老师提出灵性生命的概念,并认为灵性生命是禅修与灵修的修行对象。她将灵性生命比作佛教认为的那个轮回的“我”,也就是基督教认为的那个上天堂的“我”。她提出,灵性生命深藏于肉体生命之中,同时又超脱肉体而独立存在,并认为灵性生命才是生命的根本,它不以世俗生命的开端为起始,不以死亡为终结,甚至在某些特定状态下恒久存在。宗教信仰中,超理性的观察赋予了人类灵性生命,灵性生命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因宗教行为而升华。因此,宗教修行的实质是作用在灵性生命之上的。以佛教禅修为例,灵性生命的修行原理可以简单分为四步,即承认生命的痛苦、承认灵性生命的存在、挖掘灵性生命中的佛性,最终见性成佛。而基督教灵修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步骤,即承认生命之罪、因信称义,最终实现上帝与我同在的目标。

DDE1

通过禅修与灵修的讨论,李心苑老师提出,佛耶可以分为智慧信仰与神迹信仰的两个方向。佛教禅修实践中,以戒、定、慧为修行方式,它以戒律为基础,以禅定为方式,力求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实则映射出佛教信仰对智慧的崇尚,这也是佛教在后期发展出融入世俗的生活禅的理论源泉之一。基督教灵修中,实践者期待神力的召唤,渴望在弥撒、祷告、祈祷之时得到上帝的启迪,这实则是对神迹的崇拜。灵修在后期基督教传统中逐渐提出基督禅,亦是将神迹引入现实生活中。

最后,李心苑老师从宗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论证修行是世俗与神圣的链接。第一,她提出神圣与世俗不可分离。从有神论的角度出发,宗教是神启,其对象是人;从无神论的角度出发,宗教是人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其对象依旧是人。没有世俗与神圣的对比,何来神圣的至上性表现,没有神圣与世俗的羁绊,何来世俗生命对神圣的向往。第二,她认为,宗教信仰是世俗通往神圣的路。既然存在神圣,那么践行宗教信仰就是世俗生命前进的动力。第三,她详细分析了宗教四要素中的圣俗关系,任何一个宗教都是用宗教观念和思想承认此岸的不堪与彼岸的美好;用宗教情感和体验连接感悟现世的无助与来世的自由;用宗教行为和活动建立通往神圣的阶梯;用宗教组织和制度规范世俗的躁动。最后,李心苑老师指出,基督教与佛教作为两个世界性宗教,其宗教传统有别,修行方式亦各具特色。但有趣的是,在佛耶修行方式中,灵修与禅修彼此非常相似,它们分别构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现了基督教和佛教的诸多特点。可谓教义论证了世俗的罪苦,神圣激发了信众对神圣的崇拜,而诸多修行方式为信众提供了实现神圣境界的途径,为世俗与神圣搭建桥梁。

李心苑老师在发言中还简单介绍了自己对此议题的进一步研究计划。她表示,在此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即禅修与灵修都存在对呼吸的关照,这是否体现了呼吸在基督教中的宗教意义,或佛教对世俗生命依赖的反省?其背后的原因还有待发掘。此外,作为来华传教最成功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否曾在文献中提出他对灵修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未来利玛窦研究的方向之一。

此次会议获得肇庆市委、肇庆学院等相关领导的积极支持,市政府副秘书长林金汉、副校长李新昌出席开幕式并发言。会议还邀请到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梅谦立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庞乃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叶农、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林金水,以及法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内外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上一篇:李利安:相互借鉴,推动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

下一篇:新闻动态 | 李利安教授:纵论观音信仰的历史流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