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正文

我院王雪梅教授在“2019年佛学与东亚文化寒期研修班”做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01-17

2019年“佛教与东亚文化寒期研修班”在云南昆明宝华寺举行,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玄奘研究院王雪梅教授受邀参加并做第一场主题报告。2019年12月15日上午9:30开幕式结束后,王雪梅教授做“清代僧寺的尘世纠纷——以《南部档案》为中心”的主题讲座。来自海内外多个大学的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众多法师,共9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主持。

1.jpg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研究缘起、资料及其他说明

王雪梅教授首先讲述了研究《南部档案》的缘起、相关资料与研究方法。她以《南部档案》为中心,分析南部县的历史沿革与宗教概况,通过对“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得出以下特点:第一,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法史、社会史以及基层组织方面的研究。第二,已有成果的研究中缺乏宗教(史)学以及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缺失对南部档案中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王教授特别强调南部档案中涉及宗教文献的还不少,尤与佛教相关的为多。南部档案佛教文献绵延时间之长以及涉事之丰富是同类州县档案资料中比较突出的。本次讲座重点关注的是文献中涉及寺僧的民事纠纷案例。

2.jpg

(王雪梅教授)

二、分析《南部档案》中寺僧纠纷

在这一部分中,王教授主要从寺僧纠纷类型、纠纷主要内容、纠纷处理方式以及和一般民众纠纷的异同做了讲解。首先从《南部档案》中列举了多个典型的寺僧纠纷案件,从涉事主体看有寺僧和俗家的纠纷、寺僧和施主的纠纷、寺僧和儒道阴阳的纠纷、寺僧和寺僧之间的纠纷。在这些案件中寺僧的角色也是多样的,有作为原告、被告以及证人的角色;纠纷的主要内容有土地房屋的借贷、典当、租赁,常业、庙产的管理,寺庵招僧以及宗教法事活动引起的纠纷等;而对于寺僧纠纷的处理方式和一般民众纠纷主要以责打、罚钱、立约、治酒、禀官有所不同,主要有立约、禀官、驱逐寺院等。在分析纠纷原因的时候,王教授将寺僧纠纷和一般民众纠纷进行比较,指出寺僧纠纷和一般民事纠纷“户婚田土”类似,归根结底是贫困的经济问题所致。但寺僧群体生存的困窘化,其实更与明清以来佛教的宗法化和世俗化密切相关,尽管有个别寺僧试图将子孙丛林改为十方丛林,但终究抵不过山主(施主)们的强力控制。

三、对档案文献研究的思考与反思

王雪梅教授提出对文献史料研究的反思,认为解读史料不仅可以梳理丰富的历史讯息,还要关注史料本身的书写方式,即历史文献是怎样生产和书写的。关注书写方式问题,从中探寻文献背后的文化(信仰)逻辑,提出要从辨别(考订)文本所叙述的故事的真假,转向到分析讨论文本的制作(纠纷故事如何被叙述),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民风、习俗、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等)。既要看到“档案中的虚构”,也要看到“虚构上的真实”。当然这样的研究涉及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和叙述历史。

此外,王教授还提到研究中对人特别是普通人(僧)的关注,既要有“眼光向下”的研究,更要培养“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从研究佛教精英阶层、高僧大德转向对基层社会普通僧众的观照。她认为,这些来自县域乡村的“尘世纠纷”的档案资料,让我们有幸看到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藏的卑微之极(“蚁”“小僧人”)的底层人物(普通寺僧)的生活情状,可以丰富我们对复杂历史的多面理解。

3.jpg

(左为陈金华教授、右为王雪梅教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对王教授的讲座表示高度赞扬,并谈到自己的感受:第一、她的着重点是社会最底层的僧人之间的诤讼,得以看到一个非常真实且不见于传世文本的世界。第二,我们现在的研究集中在对“大人物”的研究,高僧、名僧等,而她展示的是“小人物”的研究,展现一个真实的僧俗世界。第三、王教授对档案中叙事的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陈教授认为王教授提到的两个问题非常重要:1、十方丛林和子孙庙的问题。陈教授提到他现在研究关注的是汉传佛教的普世性和地域性之间的问题。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的转向,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安史之乱前,我们看到的中国佛教是具有博大的、世界主义的情怀。安史之乱后,中国佛教与农耕文明结合后,佛教宗法化问题严重,十方丛林衰弱,中国佛教失去了之前展示的普世精神和世界主义情怀,这是中国佛教衰微的主要标志。2、神圣性与世俗性问题。宗教不仅具有神圣性,还要和世俗结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干预世俗生活,处理好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失去经济基础,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是佛教衰微的主要原因。陈教授最后强调到王教授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和珍贵,通过高僧大德的研究以及底层寺僧生活的研究才能展现佛教的全貌。

随后进入开放交流环节,大家都从王教授的讲座中受益良多,法师和硕博研究生积极向王老师提问请教。针对史料真假、历史书写的问题、地方士绅与子孙庙关系、僧官系统、僧伽教育、佛教宗法化以及诉状的书写与代理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王老师对大家的问题一一做出回应。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李沛)


(编辑:郭储)

上一篇:讲座预告 | 李利安教授主讲《信仰型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下一篇:李利安教授:《民间佛教的学理诠释与中国佛教史的再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