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信息公开项 --教学质量信息--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正文

西北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7 阅读量: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 报 告



西北大学

二○一九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1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1.3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2.2本科生主讲教师基本情况

2.3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2.4教学经费

2.5教学用房

2.6实验室、设备情况

2.7图书资源情况

2.8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课程建设

3.2教材建设

3.3教学改革

3.4开设课程门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及课堂教学规模

3.5实践教学

3.6毕业论文(设计)

3.7创新创业教育

4专业培养能力

4.1人才培养方案

4.2专业培养目标

4.3专业建设情况

4.4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5质量保障体系

5.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5.2领导干部研究本科教学情况

5.3相关政策措施

5.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5.5日常监控及运行

5.6工程专业认证情况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风管理举措及效果

6.2学生学习满意度

6.3应届毕业生就业以及学位授予情况

6.4攻读研究生情况

6.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特色发展

7.1发挥综合优势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7.2坚守使命立足西部发挥学科特色培养区域发展栋梁之材

8需要解决的问题

8.1存在的问题

8.2改进的措施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89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9个省部级理工类科研基地和1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现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10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国家“****”项目入选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重大科技奖励。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截止目前,学校共走出32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以及一大批作家、诗人、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卓越人才。

学校坚持立足西部,牢记服务宗旨与历史使命,为开发西部建设西北培养栋梁之才。学校20余万校友中来自西部的占70%,毕业后服务于西部的占70%;科技服务项目70%来源于西部,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70%落地于西部。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核心地位,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完全学分制改革。“十二五”以来,先后出台实施《西北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西北大学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西北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多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要求和创新举措,努力形成党政班子重点关注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服务保障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监控与保障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2011年以来,坚持发布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委员和教学督导委员共评估检查课程4000余门次,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学校坚持学生是学校的第一品牌,不断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建国以来,学校培养的大批人才已成为所在部门、行业、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及领导干部,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和“作家摇篮”,享有“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美誉。近年来,学校本科录取分数线连年攀升,学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升学学生中95%以上进入“985”“211”大学。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个全国高校排行榜中,学校始终位列前五十位。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按照办学定位,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和应有作用出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科交叉渗透性较强的办学优势,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确立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定位,并将建立既符合现代教育特征和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又体现学校特色,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新性,促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

1.2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质量提高与内涵提升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科学处理基础与应用、传统与新兴等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本科专业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建设时期、90年代初至1998年专业建设发展时期、1998年的调整优化时期,以及2012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的大规模整理四个阶段。本学年,学校增设知识产权、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科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目前,我校共有89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学类8个、历史学类5个、哲学类1个、经济学类8个、管理学类11个、法学类4个、理学类22个、工学类20个、艺术学类9个、医学类1个。体现了文理并重、基础与应用比例协调发展,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专业结构布局,使学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1.3 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2019年本科计划招生3300人,实际录取3345人,其中港澳台招生录取27人(含港澳台联招4人,澳门保送3人,香港推免6人,台湾学测免试生14人),预科转正20人。录取人数中非陕籍1754人,计划出省比例达到52.75%。一本文史类在陕录取最低589分,位次2442,高出一本线71分,较2018年高出5分;一本理工类在陕录取最低581分,位次11693,高出一本线113分,与2018年分数持平,位次高出130位。在陕一本文史类录取最低分数线排名陕西高校第三(低于西安交大和西工大);在陕一本理工类录取最低分数线排名陕西高校第四(低于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在拔尖生源方面有新突破,文史最高624分,在陕675位次;理工最高613分,在陕5678位次。文史类有14个省(区、市)较2018年有所提升,其中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00分的有天津、辽宁等5个省市,高出重点线60分的有河北、黑龙江等11个省,高出重点线30分的有湖南、云南等25个省份;理工类有12个省(区、市)较2018年有提升,其中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00分的有山东、辽宁等9个省份,高出重点线80分的有新疆、安徽等16个省份,高出重点线50分的有江西、内蒙古等25个省份。在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录取最低630分,位次21077,较2018年高出7分,位次与2018年基本持平;上海市录取最低分518分,位次11220,较2018年基本持平。2019年我校在7省完成临床医学专业首次招生,其中在陕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最低分为592分,最低位次在9300位左右。理科排名前十的学生中,有3人以第一志愿录取到临床医学,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医学类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中外合作办学投放计划的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中,有5省份的录取分数和位次都与2018年基本持平,其中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录取最低分数较去年提升了9分,位次提升了8014位。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截止2019年9月,在册教职工2930人,其中专任教师1784人,占60.8%。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86人,占94.5%,具有博士学位的1356人,占76%。专任教师中,非本校毕业教师比例达到63%,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分别为26%、35%、37%、2%,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50%。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强化院系人才工作主体作用。以院士工作室为突破口,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继续推进教师规模增长、高水平人才引进、校内特聘教授、团队建设、教师国际化发展、优秀青年学术骨干资助、青年教师培养等重要计划,在教师总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教师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用人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契机,加快“人才强校”战略步伐,为人才优先发展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聚天下英才·建一流大学”为主题连续第三年举办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全方位展示我校办学历程、学科优势、平台建设和发展环境等情况,为学校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搭建良好平台。先后制定实施《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实施办法》《西北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工作实施办法》《西北大学人才奖评选表彰实施细则》等,进一步调动院系人才引育主体作用,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2019年,学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十五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6人,国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引进国家级人才6人次,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8人,设立院士(社科名家)工作室9个。

2.2本科生主讲教师基本情况

第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本科生上课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学校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和开设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鼓励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和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教授每人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本科课程,举办1次讲座,指导1篇本科生论文,参加1次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第二,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师教学法研究工作量与教师参加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活动挂钩,与教师教学研究成果挂钩,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依据。教学为主的教师每年至少应撰写1篇与自己教学工作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教师申报高一级职务和教授聘岗晋级必须有教学研究成果,且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应及时运用和固化到教学过程中,并鼓励以论文、报告、建议等形式宣传推广。鼓励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报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建设。以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重要内容,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新开课试讲等制度,所有新选聘教师须在一年内过教学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由院系负责,可采取指定导师、校外进修、校内培训等方式。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新任教师第一年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指导教师计指导工作量,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和听课计算新任教师培训期工作量。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职业使命,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关系,通过职务评审、岗位聘任、教学科研奖励等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选好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讲好一门课程,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再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奖励制度建设。发挥教学团队和教研室作用,建立多样化教学研究平台。积极推动教学团队、教研室(教学系)、研究型机构等教学科研一体化组织,每2周至少开展1次教学研究活动或教学研讨会议。

第四,不断完善教师教学激励与奖励制度。利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短期课程研习班、小型工作坊、课程示范、教学个性问题咨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案(课件)大赛,引导激励青年教师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各项政策与人才计划,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讲课比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上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教师队伍的传、帮、带过程,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3 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学校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上1门课,鼓励教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基础课、开设全校通识课、开设前沿讲座和研讨课、担任学生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吸纳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课题组。学校教授(含副教授)实际为本科生授课占比85.04%。学校每学期开设通识课程110门左右,承担通识课程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比例为95%以上。

2.4 教学经费

学校一贯以本科教学工作为核心,坚持教学秩序不能乱、教学质量不能降的稳中求进原则,学校财务工作也一直围绕创建“一流专业”展开。在本年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方面,学校财务部门优先考虑本科教学工作,持续为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注入新的经济能量。2018年先后制定了《西北大学收费管理办法》《西北大学学生缴纳学费管理办法》《西北大学学费收缴工作管理办法》《西北大学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西北大学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保障各项教学业务的政策开展。教学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为学校实现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按照学校制定的《西北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西大党发[2016]28号)文件要求,将本科生均实践教学经费提高至2000元/人,其中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50%。2019年本科生均实践教学经费总额达1373.57万元,其中本科生实习经费780.45万元,综合实习基地建设50万元,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20万元,公共平台建设7万元,学生品牌活动2万元,学科竞赛194.25万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94.25万元,毕业论文103.6万元,绩效考核20.02万元。同时,为教学工作增加业务补助20万元,军事理论课8万元,语文水平测试6万元,本科招生费220万元,资料讲义费45万元,教学差旅费30万元,新生奖励专项120万元,教育博览会专项经费28.3万元,高考阅卷专项62万元,特殊类招生考试35万元,四六级考试65万元,本科生学科竞赛奖励专项110万元,学生体育竞赛奖励专项30万元,合计业务补助779.3万元。安排本科生人才培养项目库专项2160万元,用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培育、高水平教材建设、名师引领与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育认证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另外,按规定全额发放奖助学金,基本达到学生全覆盖。

学校争取在本科教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方面形成可持续性,并通过项目库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绩效化管理。同时,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对教学工作给予更大的经费支持,保障各类财政专项按时拨款、足额到位。

2.5教学用房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571507.19平方米,在校生生均70.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477334.6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56782.85平方米。学校现有公共教学楼12栋,教室数345间,座位总数31526个。其中供本科教学使用的公共教学楼共8栋,教室数214间,座位数19748个,其中多媒体教室209间,座位数21796个。

学校所有公共教学楼全部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室除保障日常教学需求外,还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从日常使用情况来看,公共教学楼基本满足学校本科教学的需求,公共教室利用率达95%以上。近几年,随着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在授课时使用多媒体设备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使得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更高,使用更为频繁。为更好的保障本科教学,学校改变思路、大胆创新,在去年新建和改造的基础上,2019年,学校启用了东、西两栋教学楼,对部分院系和机关处室进行调整后,又改造多媒体教室38间。改造完成后的多媒体教室,由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提供专职驻场技术人员对教室进行运维管理,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2.6 实验室、设备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本科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的推动下,学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心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应用学科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仪器设备更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学校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1.教学实验室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学校现有24个实验教学中心,覆盖全校20个院系的33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27932.2平方米。其中文科实验教学中心有12个,理工科实验中心有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2个。

2017-2019年新增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详见下表

序号

名称

级别

发文时间


1

地质工程原位测试虚拟仿真系统

国家级

2019年3月6日

教高函〔2019〕6 号

2017-2019年新增省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详见下表:

序号

名称

级别

发文时间

1

外语语言文化实验教学中心

省 级

2017年7月5日

2

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 级

2017年7月5日

3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 级

2019年11月15日

4

地理与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 级

2019年11月15日

5

文化遗产艺术设计与传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 级

2019年11月15日

另外,学校新增建设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2项,情况如下:

序号

名称

级别

发文时间


1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省级

2017年12月29日

陕教[2017]519号

2

微型智能传感器系统综合仿真实验

省级

2017年12月29日

陕教[2017]519号

3

啸叫信号检测与抑制方法设计与实现

省级

2017年12月29日

陕教[2017]519号

4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8年10月31日

陕教[2018]39号

5

影视级混合现实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省级

2018年11月1日

陕教[2018]40号

6

基于运筹学的乡村道路规划效能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7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GT1考古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8

古代壁画修复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9

金属β-内酰胺酶L1的表达及动力学表征虚拟仿真化学生物学创新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10

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综合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11

文物遗址周边环境风貌规划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12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渭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

2019年9月30日

陕教[2019]29号

2.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情况

2017-2019年,学校基础实验室建设专项建设经费共投入8037.8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及材料经费投入3737.8万元;提升计划建设经费为4300万元。详见下表.

2017-2019年度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投入 (单位:万元)

经费类别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材料设备费

1251.8

1243

1243

提升计划经费

4300

0

0

合 计

5551.8

1243

1243

上述各项经费的投入建设,为教学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7 图书资源情况

西北大学图书馆由太白校区图书馆、长安校区图书馆和院系图书资料室组成,总面积56137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累计纸质藏书318万余册,电子图书258万余册,电子期刊59万余种,数据库251个,学位论文808万余册,音视频6余万小时。当年新增纸质图书7万余册,新增电子图书16万余册,新增数据库81个,当年文献购置费2078万元。

据统计,本学年度共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图书借阅17.3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179万次,数据库期刊全文下载量704万篇,电子书访问量223万篇,多媒体视频库播放110余万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843篇(册);信息咨询760条;数据库讲座16场次。

近两年资源建设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电子资源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弥补了电子资源发展不足的状况,极大地缩短了与其他一流院校的距离,提升了我校文献资源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诸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2.8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基础网络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出口带宽由2018年3个运营商9Gbps,跃增到了4个运营商44Gbps。其中,学生带宽从2018年3Gbps达到36Gbps;学生使用网络由限流量转变为不限流量模式,教学及办公区域为免费模式,为学校网络教学提供扎实底座。

学校加快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建有网络学习空间、学校网络直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电子大屏统一发布系统等。网络学习空间部署完成后,全年课程访问量16万次,参与学生1196人,生成教学资源3075个,创建课程(培训)100余门,雨课堂部署123间教室;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现学校学术交流活动直播,完成学校4场 “诺奖论坛”、4场开学典礼及校园文化、2场学术研讨会议的直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承载了52个文档、54418个图片、11426个音频、22061个视频、31846个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涵盖国内外高校优秀开放课程、课件素材、学术讲座、英语学习等内容资源,平台本年度累计访问量70002次;建有学校电子大屏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将两校区10块户外大屏的信息统一管理,发布信息162条(文字59条、图片62条、视频41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另外学校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如“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设学校的视频公开课、慕课(MOOC)。同时,通过学校企业号,推送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建设学校的云平台,为各院系信息化教学提供云存储服务。

3 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课程建设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改革通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实施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能够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遵照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西北大学通修课程分层次改革方案》(非专业类数学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计算机课程),明确分类教学目标和制定分类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等方面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中,学校注重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增加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类课程。目前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历史与文化、宗教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工程、心理学类、语言文字类等七个大类,每年开设通识课程达180门次左右,课程的更新率达到10%。

“十三五”伊始,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国内慕课(MOOC)发展趋势,坚持“突出课程特色,重视教学创新,探索共享机制”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慕课课程建设专项工作,《数据结构》等慕课(MOOC)陆续上线,面向广大师生开放。2018-2019学年,学校共计立项两批76门MOOC课程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学校共有35门MOOC课程已在“爱课程”平台面向社会开课,4门课程已在“智慧树”平台正式开课。2018-2019年度,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实际开课41门次,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开课10门次,MOOC开课29门次,SPOC开课12门次。精品视频公开课选课人数每次每门达200人,有2000余人选课;MOOC已有9万余人选课,SPOC有近2000余人选课。

《数据结构》《植物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导论》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

表3-2 2018-2019学年西北大学慕课(MOOC)课程项目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主持人

立项时间

1

MOOC

中国古典文学名作解读

李芳民

2018年

2

MOOC

创意写作

陈晓辉

2018年

3

MOOC

人类骨骼考古学

陈靓

2018年

4

MOOC

组织行为学

曹蓉

2018年

5

MOOC

哲学与精神家园

胡军良

2018年

6

MOOC

跨文化交际

高黎

2018年

7

MOOC

金融经济学

勾明

2018年

8

MOOC

物理化学实验

岳可芬

2018年

9

MOOC

Bachelors’ Thesis Writing

Dinesh Raj Bhuju

2018年

10

MOOC

构造地质学

罗金海

2018年

11

MOOC

植物的识别

刘文哲

2018年

12

MOOC

化工原理

赵彬侠

2018年

13

MOOC

食品微生物学

骆艳娥

2018年

14

SPOC

《识骨寻踪——动物考古学概论》

李悦

2018年

15

SPOC

周易专题研究

康凯

2018年

16

SPOC

《古典音乐鉴赏》

张俊杰

2018年

17

SPOC

《激光原理》

韩璐

2018年

18

SPOC

IDL程序设计与遥感应用

刘建红

2018年

19

SPOC

电子系统设计

邓周虎

2018年

20

SPOC

机械设计基础

魏利平

2018年

21

SPOC

轻松掌握篮球规则

李强

2018年

22

MOOC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袁志伟

2019年

23

MOOC

中国美术十八讲

刘艳卿

2019年

24

MOOC

科技考古学概论

赵丛苍

2019年

25

MOOC

文物保护概论

刘成

2019年

26

MOOC

秦始皇帝陵考古

段清波

2019年

27

MOOC

佛教美术考古

冉万里

2019年

28

MOOC

计算机导论

耿国华

2019年

29

MOOC

数字逻辑电路

彭进业

2019年

30

MOOC

大学生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贾腊江

2019年

31

MOOC

古代汉语

赵小刚

2019年

32

MOOC

食品分析

盛庆林

2019年

33

MOOC

微生物学

朱宏莉

2019年

34

MOOC

细胞生物学

李军林

2019年

35

MOOC

近代陕西历史文化

李志松

2019年

36

MOOC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白永秀

2019年

37

MOOC

能源化学工程概论

田斌

2019年

38

MOOC

中级无机化学

刘萍

2019年

39

MOOC

分析化学

郭艳丽

2019年

40

MOOC

社会学概论

岳成浩

2019年

41

MOOC

社会保障学

翟绍果

2019年

42

MOOC

知识产权法学

王思锋

2019年

43

MOO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范昌育

2019年

44

MOOC

工程力学

贾鹏飞

2019年

45

MOOC

中外美术经典赏析

武红

2019年

46

MOOC

古代游牧文化

马健

2019年

47

MOOC

原子物理学

韩慧仙

2019年

48

MOOC

近代物理实验

范海波

2019年

49

MOOC

外国文学经典导读

雷武锋

2019年

50

MOOC

经济类《高等数学》

张博

2019年

51

MOOC

生物化学(上)

马艳玲

2019年

52

MOOC

基础有机化学反应

赵军龙

2019年

53

MOOC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唐丽娜

2019年

54

MOOC

国际贸易法理论与实务

田海

2019年

55

MOOC

创新创业与合同法

郑辉

2019年

56

MOOC

影视动画艺术概论

任斌

2019年

57

MOOC

数字媒体可视化虚拟仿真教学设计

温雅

2019年

58

MOOC

平面构成

李冰湜

2019年

59

MOOC

英汉口译入门

陈汉良

2019年

60

MOOC

网球

张园

2019年

61

MOOC

统计学

王惠亚

2019年

62

MOOC

无损检测

武玮

2019年

63

MOOC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李西蒙

2019年

64

MOOC

PLC可编程控制器

杨阳

2019年

65

MOOC

工商业与人权

王秀梅

2019年

66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

任宇辉

2019年

67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王雪文

2019年

68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常微分方程

窦霁虹

2019年

69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基础

陈富林

2019年

70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华模块在线指导

顾颖

2019年

71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物理化学原理应用

岳可芬

2019年

72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环境管理学

陈海

2019年

73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诗图画昆虫

谭江丽

2019年

74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大学计算机

董卫军

2019年

75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

勾明

2019年

76

创新创业线上课程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药用蛋白研发

李红民

2019年

3.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2018年1月印发了《西北大学本科生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西大教〔2018〕1号),从教材审核、选用及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以选用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材为主体,以编写有特色、高质量教材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注重培育,促进学校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一是科学规划,建立教材建设的有效机制。学校要求各院系组织制定长远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进度计划,有计划地组织新编或修编一批能反映国内外科技发展、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教材和配套教材。二是加强组织,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学校各类教学项目立项过程中,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优秀教材和特色教材的培育与投入,确保出版的质量和数量。三是完善机制,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加大对出版优秀教材的奖励力度,凡是正式出版的高水平教材,学校给予1万元奖励;在职称评审中将优秀教材与专著同等对待。四是保证质量,教材选用须坚持质量标准,鼓励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以及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原则上不得使用自编讲义。

学校通过立项高水平教材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教材。2019年学校共立项高水平教材建设项目99项,投入经费总计468万元,占2019年学校项目库经费近30%。经费投入按教材编写和出版进度分批下拨,不能按期完成的将取消立项资格,同时相关负责人在两年内不能再申报各类教材立项。为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使教材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学校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及学生实际自主编写教材,力争出版一批既能反映当前行业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教材,并在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教材建设工作的落实。学校自编教材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执行,对自编教材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性以及专业水准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教材坚决不能进课堂。学校鼓励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及学生实际自主编写教材。

3.3 教学改革

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进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行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支持各院系建立教学案例库和项目库。对于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平台项目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学校按照一定标准计入教学工作量;并要求教师每2-3周必须进行教学法研究,旨在通过经验交流与研讨,明晰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2018—2019学年,学校在网络视频选修课中继续探索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通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学校根据课程所属学科专业,组建以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的课程教学团队,负责选课学生的答疑、研讨和考核等工作。选课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按要求完成研讨与考核。这种将以网络开放课程与参与式、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将线上授课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学校探索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在2018-2019学年共立项支持七大类400余项教学项目,其中教学成果培育55项、完全学分制专项46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8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5项、高水平教材建设75项、创新创业线上线下课程21项、名师引领与教学能力提升16项。

3.4 开设课程门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及课堂教学规模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每学期开设课程约1800门次,课堂教学一般以小班教学为主,大班教学为辅,教学班人数为20-80人。

3.5实践教学

2018年,学校出台《西北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西北大学学科竞赛奖励办法》,鼓励师生在学科竞赛中投入更多精力,取得优异成绩,对于省级及以上级别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加大对本科教学实习过程管理,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实习工作、经费使用情况,动态调整经费拨付力度。

2018-2019学年,对院(系)20个本科教学院系,共计60余项实习计划进行全面审核,并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实习、实践。实践周期间,各院系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软件培训、专家报告、师生交流会、学科前沿讲座、教师指导论文、竞赛培训等多种教学活动。

全校学科竞赛参赛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众多竞赛成绩取得突破。2019年国际遗传机器大赛,我校本科生团队首次荣获金奖;2019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国家级一等奖数量全省并列第三,全部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二,获奖比例及奖项质量明显提高,取得历史性突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我校学生团队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赛事纪录,获得本次大赛中国区冠军。

3.6毕业论文(设计)

2018年,学校出台《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加大本科毕业论(设计)管理与考核;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毕业论文(设计)“查重”检测工作,2019年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现100%检测全覆盖。

顺利完成全校2019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学术行为进行全面检测;与兄弟高校开展“3+1”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主,并将本次活动的作品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活动效果显著。

3.7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下半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新闻学院、生科院2个学院选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省级双创试点学院达到4个。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赛中,我校559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学生2600余名,共获得全国银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7项、铜奖8项,“微影科技:医学图像智 能诊断的领航者”项目团队获得主赛道“最具商业价值奖”,我校获得高校主赛道“优秀组织奖”。2019年全校共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2020年校级项目,累计1057项,各类项目建设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完成对2018、2019年校级、省级、国家级486个项目结题工作。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2019年继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线上课程体系,共建设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线上课程11门、线下课程10门;9门课程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立项;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我校创新学院获批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

4 专业培养能力

4.1 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始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按照“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遵循明确目标,彰显特色;夯实基础,通专结合;拓宽口径,交叉培养;优化结构,更新内容;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分类指导,发展个性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本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高质量本科人才。学校从2018级新生开始试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逐步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思路,在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同学科或相近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完善西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4.2 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育文化自觉、注重培育特色化知识和技能、注重培育实践能力,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融通,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相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融通,促进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与国际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4.3 专业建设情况

学校依托百余年办学积淀和深厚的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文理并重、注重应用、发展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学校现设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即地质学、化学、物理、历史学、经济学、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其中经济学和地质学由学校推荐至陕西省教育厅,申报2019年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校还是教育部首批确立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1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17个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被授予“陕西省名牌专业”称号;地质学、化学、经济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个专业获准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13个专业点获得了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11个专业,自200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中国大学A++专业。

2017年,学校34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占学校本科专业总数(89个)的近40%,目前,该34个专业均在积极建设中。2019年,我校32个专业入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项目,占陕西省高校推荐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304个)的10.5%,在陕西省属高校中位居首位。

本学年,学校还聚焦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秉持“小规模、高起点、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梳理办学资源,多方吸纳附属医院,主动承接医学人才,积极搭建医教研平台,努力创建医者仁心的高水平医学教育。

表4-1西北大学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名单

序号

院系

专业名称

一流专业类型

1

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学

建设项目

2

历史学院

历史学

建设项目

3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建设项目

4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

建设项目

5

地质学系

地质学

建设项目

6

物理学院

物理学

建设项目

7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建设项目

8

城市与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建设项目

9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建设项目

10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

建设项目

11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

建设项目

1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生物学

培育项目

13

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

培育项目

14

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技术

培育项目

15

物理学院

材料物理

培育项目

16

化工学院

生物工程

培育项目

17

地质学系

资源勘查工程

培育项目

18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培育项目

19

物理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育项目

20

城市与环境学院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培育项目

21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应用化学

培育项目

22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培育项目

23

历史学院

世界史

培育项目

2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培育项目

25

化工学院

能源化学工程

培育项目

26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培育项目

27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联网工程

培育项目

28

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育项目

29

地质学系

勘查技术与工程

培育项目

30

地质学系

地球化学

培育项目

31

法学院

法学

培育项目

32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育项目

33

化工学院

制药工程

培育项目

34

哲学学院

哲学

培育项目

4.4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按照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基础知识与方法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向全校开放专业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院系选修课程,通过学科交叉,拓展人才的适应口径。

均衡设置各学年学分和课程模块结构,加大开放选修课程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前期构筑宽厚基础,推进通识教育,后期优化专业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加强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制定“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建立“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模块和发展机会。根据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加强对本科生学业规划的指导。

5质量保障体系

5.1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重视、师资保障、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坚持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本科教学为核心。

1.实施本科教育质量计划

以“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活跃课外教学”为主线,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1239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推进两项改革、提升三种能力、实施九大工程”。“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两项改革”就是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三种能力”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九大工程”就是实施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程、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名师引领与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实践创新与基础建设保障工程、活跃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工程、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工程、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工程、教学支持与条件保障工程、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程。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保障,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2.健全激励机制,发挥了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学校激励教师投身教学,坚持统筹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考核、计算方法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型教师倾斜,并将开展教学研究、出版教材等折算为教学工作量,促进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质量监管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对于课程教学状态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责成任课教师脱离教学岗位一年进行学习整改,整改期间的岗位津贴停发并且不得晋升职称。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不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学校制定了《西北大学教学奖表彰工作实施细则》,用于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我校教师、团队。

3.加强条件建设,集聚优质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支撑人才培养,推动地质学、经济学、考古学、化学、历史学、生物科学等优势特色学科探索开展精英型人才培养,将学术成果、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优先用于本科人才培养。鼓励院士、杰青、千人计划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或主讲学术报告。实施“教学实验室建设提升计划”,总投入9300万元,用以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打造和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校联盟”、和西北工业大学战略发展共同体“八大工程”建设以及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联盟”,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互补优势,全面开展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2领导干部研究本科教学情况

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专题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继承1997年“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和2000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于2018年再次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以“以本为本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提升质量”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本科人才培养成就与经验,推进西北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

2019年,学校召开暑期工作会议,围绕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并对学校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快制定《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通过顶层设计,采取实实在在的有效举措,强化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在人才培养中从“一院一策”更进一步,变为“一人一策”“一生一策”。

5.3相关政策措施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确立本科教学基础与核心地位,突出学生中心和教师主导,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与保障机制,结合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要求以及学校实际,学校出台了《西北大学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

文件的制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贯彻精神,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理解把握高等教育变革的大趋势,落实中省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二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动政策突破和机制创新,改革政策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弹性引导。明确院系的办学主体、质量主体、改革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激发“院系办大学”的动力和活力。三是问题导向,目标牵引。切实关注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重点围绕本科教学三个核心要素(学生、教师与管理),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让质量提起来。四是面向需求,提高质量。对接国家一流专业、质量中国、工程认证、课堂革命、智慧教学等重大战略,通过“金专”、“金课”、“金师”,唤起质量意识、推进质量革命、打造质量品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本科教学核心竞争力。

5.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全面质量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监控与保障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见图4-1)。

图5-1 西北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包括领导干部听课机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学生评教机制、教师评学机制、教学检查机制等,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包括课程教学状态评估机制、考试监控与评定机制、教学质量检查与反馈机制等,教学激励机制则主要包括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等奖励评选机制。

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逐步从制度与组织上进行完善和落实,学校先后制定了《西北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实施细则》《西北大学关于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的决定》《关于定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西北大学关于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等。从1998年开始,实施教学督导制,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担任教学督导员,监督教学工作运转,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充当参谋。自教学督导制度建立以来,教学督导委员会对保障教学质量长期发挥着主渠道作用。2017年10月,启动了西北大学第六届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换届工作,聘请42名有丰富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同时,在所有二级本科教学单位建立院系督导组织,遴选了113位院教学督导,完善了“校-院”两级督导的质量监控机制。同时,教学巡视检查组坚持在整个教学年度内不定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做好每学期开学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考风考纪巡查工作,并以教学通报的形式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全校公布,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有序运行。

5.5日常监控及运行

1.实行课程教学状态评估制度

为了有效地监控全校本科教学的基本运行状态,从1994年开始,实行了“课程教学状态评估”制度。通过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与评估,掌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投入与工作状况。为了加大监督控制力度,不仅把评估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业务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一项资格条件,而且从2003年开始,实行了“红黄牌”警告制度。对于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课程,给予“红牌”警告,全校通报,并责令该课程教师停教一年学习整改,当年不能晋升职称,停发岗位津贴;对于评估结果为一般的课程,如果再次评估仍无改进,给予“黄牌”警告,要求限期改进。2018—2019学年,校督导委员会教学评估239门课程,其中82门为优秀,153门课程为良好,4门课程为一般。

2.实行教学检查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学检查、中期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制度,检查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人事、学生、团委等职能部门参加。从1997年开始规定每学期校级领导每人至少听课2个学时,其中思政课程不少于1课时。处级干部每人听课不少于4学时,思政课程不少于2课时。同时,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听课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对领导干部听课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并向各学院(系)及时进行了反馈。

3.实行学生评教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了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组织所有学生对所上课程进行评估,并开通了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校长信箱、教务处长信箱,学生可对所开课程和教师做出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各院系在网上开设院长(系主任)信箱和党委书记信箱,及时接受和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

4.实行教师评学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力度,实行教师评学制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课堂表现、课程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程实践等都纳入成绩考核范畴,作为平时成绩(一般按20-30%记取,试点课程最高为50%)记入课程总成绩。

5.6 工程专业认证情况

地质学系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2个专业通过认证,这是我校工科专业首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同时,软件工程专业完成专家进校检查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完成提交认证自评报告。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风管理举措及效果

按照“管理促学风,服务护学风,环境育学风,实绩彰学风”思路,升华“652”行动计划,探索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新模式。

一是构建“乐学”体系,在新生中坚持开展早晚自习,制定“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评选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制订并落实“青春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结果,举办优良学风建设活动20余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做到按时到课,不迟到、早退或旷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关闭手机,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二是构建“辅学”体系,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结对子千余个,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学工干部“四进”(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进学生活动场所)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试行学生朋辈导师制度,选聘优秀学生担任新生朋辈导师,协助辅导员负责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业指导与帮扶以及品行养成等工作。

三是构建“督学”体系,开发“我在校园”信息系统,实现课堂考勤、早晚自习精准管理,深入宿舍、课堂,不定期开展优良学风检查34次,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2018-2019学年编发学生工作通报10期,公开处理考试违纪学生25人次,对学风状况不良现象进行通报批评和教育处理。

四是构建“优学”体系,凝练学风建设品牌,选树优秀学生标兵10个,优良学风集体30个。进一步加大学业成绩和科研业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权重,将学生的学风状况、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内容纳入学年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办优良学风集体、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交流会40余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营造良好学风氛围。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按照“重引领、成体系、全覆盖”思路,丰富和拓展“树魂立德”育人工程内涵。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学以立德,才以润德,文以养德,行以践德”成长计划,制定具体工作举措,大力开展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注重仪式教育,利用入学季、毕业季、表彰季,办好开学毕业典礼和学生总结表彰大会,培育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

6.2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8-2019学年末,在全校本科生中就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分四部分:学生个人简况、对学校相关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对专业课程设置及选择性的满意度、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参与调查的学生覆盖到所有院(系)。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相关建设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向好,普遍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及对专业课程设置达到了期望。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选择“很满意”或“满意”的占83.7%,选择“不满意”的有2.8%,选择“一般”的有13.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育人工作表示认可。同时,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说明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有63.1%的学生认为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35%的同学认为“基本合理”,1.9%的同学表示“一般”。说明多数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与专业贴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在问到学生对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期望,选择“达到”或“基本达到”的占79.1%,选择“没有达到,但知道自己该如何改进”的学生占16.3%,4.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期望,也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6.3应届毕业生就业以及学位授予情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长期以来,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置于优先战略地位,着力引导、坐实机制、搭建平台、转变模式、发挥优势、形成态势,逐步构建了以“一把手工程”为保障,“两个平台”为载体,“三个体系”为中心,“四个坚持”为助力的“一二三四”全链条就业创业工作生态体系,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2019届本科毕业生3412人,就业2960人,就业率86.75%,授予学士学位3385人。其中升学1044人,出国(境)留学235人,政府部门29人,事业单位27人,企业1263人,义务兵1人,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2人,自主创业4人,其他形式就业355人。2018-2019学年本科学生体质合格率为89.17%

6.4 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19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共104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30.5%。从高校层次看,2019届本科毕业生升学高校主要是全国211、985知名高校;从高校地域看,其主要处于陕西地区。其中,升学至西北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有457人,占本科升学总人数的43.77%。

6.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201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素质优,职业道德强

9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给与了我校毕业生很高的认可。绝大部分企业在毕业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表6-1 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满意度

项目

评价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思想政治素质

95.16%

3.78%

1.06%

职业道德

91%

7.94%

1.06%

工作态度与劳动纪律

90.8%

9.2%

0%

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

84%

15%

1%

身体素质

89%

11%

0%

2.基础知识牢,文化素养高

我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基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基本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基础、外语基础等方面满意度高,认为我校毕业生具备现代化知识运用能力,综合素质强。

表6-2 文化素养与专业基础满意度

项目

评价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基本常识

88.71%

10.61%

0.68%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90.15%

9.43%

0.42%

专业基础

90.12%

9.4%

0.48%

外语基础

80.19%

19.13%

0.68%

办公自动化程度

82.48%

16.85%

0.67%

3.适应速度快,综合素质好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在工作上体现出较高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研究基础扎实、实操能力较强,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尤为突出。

表6-3 工作能力满意度

项目

评价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研究能力

80.27%

19.05%

0.68%

实践操作能力

82.95%

16.47%

0.58%

组织管理能力

92.89%

6.72%

0.39%

获取知识能力

87.76%

12.06%

0.18%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85.95%

13.81%

0.24%

4.团队合作多,思考创新常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团队意识较强,能够与同事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合作力和参与力。同时,我校毕业生善于思考,乐于总结,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具有创新思维,能为工作注入新鲜的想法,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7特色发展

7.1发挥综合优势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铸筑大学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积淀,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铸筑大学精神塑造学生的“西大”品格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铸筑了风格独具的大学精神,具体凝练为“公诚勤朴”的校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团结、进取、民主、奉献”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公诚勤朴”,“公”:天下为公,大学要有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诚”:诚恳诚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勤”:勤奋勤恳,永不懈怠;“朴”:质朴无华,抱朴归真。

西大校训凝结着西大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精神的魂与魄,是学校的“精气神”“教育场”和“核动力”,是西北大学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最根本的内涵,学校颁布了《西北大学文化建设规划(2014-2022年)》(西大党发[2014]48号),每年向校内各单位分解布置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注重实施,狠抓落实,使大学精神渗透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科研的每道环节。学生濡染其中,接受最深沉的浸润和最深刻的化育,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烙上了“西大印”,树起了“西大魂”。

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领域的学科优势,积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具有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继承学校传统,把传统文化纳入育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侯外庐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以张岂之为代表的学人在思想史研究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和人生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和理性力量的深厚源泉,并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育人体系。

二是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1994年,西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经过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中国思想精华为主干、以人文精神为引导、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熔中华思想文化于一炉的教学体系。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思想文化史》等多部教材。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构建教育支撑体系。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研究,取得了《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唐诗美学》《文明交往论》等一批有力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荣誉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及其它省部级奖励。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系。以“侯外庐学术讲座”等20余种文化讲座为载体,邀请知名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等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每年举办200余场。打造了“黑美人”艺术节、汉字大赛、“文苑华章”、老庄哲学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弘扬创新文化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堂教育只占到学生可分配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剩余的时间空间属于学生的“私时间”和“私空间”,这就是学生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学校除了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科研训练等课堂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还通过弘扬创新文化,用创新的氛围和气氛,充盈弥漫学生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时间,将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联,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自主体验中受到教育,涵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构建追求真理、推崇理性的价值自觉。

学校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助支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积极对院系科技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发挥综合大学优势,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开展院系科技文化活动,做到了“一院一品”,实现了常态化、多元化,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精彩纷呈。比如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化学文化周”,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文化周”,物理学院的“劼恒杯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等。

7.2坚守使命立足西部发挥学科特色培养区域发展栋梁之材

早在抗战时期,学校就确立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使命。多少年来,学校一直不改初心,立足西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响应国家需要培养扎根西部的建设者长期以来,学校积极面向西部贫困地区招生,西部生源每年占到70%;学校历届毕业生中约有70%服务于西部,其中有一大批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边疆和贫困地区建设,在西部的广阔空间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凝练学科特色培养建设西部的专业人才学校依托区域人文和自然资源,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与黄土高原资源,坐拥周秦汉唐文明、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西大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西北大学在渭河流域治理与发展研究、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关中-天水区域经济规划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秦岭造山带研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化研究等领域成果卓著,在周秦汉唐的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等领域硕果累累,在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历史社会经济研究领域首屈一指。在这些领域也培养和锻炼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如被誉为“秦岭王”地质学家张国伟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西北经济王何炼成教授,中东问题专家彭树智教授,唐代文史专家李浩教授等等。

立足西部,建设西部,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了解西部、钻研西部、适应西部、献身西部的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为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保障。

办好基础学科培养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基础支撑人才西北大学是一所以基础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是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校一直坚持办好基础学科,为国家和西部的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培养基础性支撑人才。

发展基础学科,致力基础研究是学校的办学特点之一。学校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中国思想史学科中的侯外庐学派、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派”、被誉为“中国骄傲”的数理科学领域的“侯氏变换”和“王氏定理”“秦岭造山带理论”“三幕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以及世界史研究中的“文明交往理论”等等。

积极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支撑和推动西部和陕西地方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学校培养了大批基础学科专业人才,相当一部分就职在西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无私奉献。如,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的爆破力学专家王茹芝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著名钨矿地质学专家康永孚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新中国第一位钻井泥浆专家张克勤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弹道专家闫章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的科学家罗健夫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等等。

8 需要解决的问题

8.1 存在的问题

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在部分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上不尽到位。学校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立要“基于国标、高于国标”。但是,目前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没有精准描述,存在“过泛”和“过于笼统”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立时,缺乏深入调查与认真论证,有一定随意性;还有一些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践教学所修学分占总修学分比例设置达不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不具体,缺少操作性;有些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开设的需要。

支撑“教学优先”的导向、保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还有所体现,“教学优先”体现还不够充分,尤其在奖励、评优、职称晋升及年终考核等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的力度还不够,办学经费有限导致教学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学科的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院系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当前,管理重心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在教师聘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程设置、资源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不够,院(系)在办学主体掌控能力不足。职能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统筹质量、标准、规模、结构的能力,校院两级的职责权限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8.2 改进的措施

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统筹管理就是要从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是基于学科专业实际,解决好差异和特色的问题。学校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权责下放,明确院系的办学主体、质量主体、改革主体地位,把实施“一院一策”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最大程度激发“院系办大学”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推进“西北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活跃课外教学”为主线,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1239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推进两项改革、提升三种能力、实施九大工程”。“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两项改革”就是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三种能力”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九大工程”就是实施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工程、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名师引领与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实践创新与基础建设保障工程、活跃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工程、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工程、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工程、教学支持与条件保障工程、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程。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保障,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一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为核心,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完全学分制改革,建立专业自主选择机制,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建立“以选课制-导师制为核心,以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深化教学、人事、财务、后勤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及教学信息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加大学习自主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学运行机制革、学生管理机制、教学支持机制三方面重点领域推进改革,进一步构建具有西北大学特色的完全学分制体系。

上一篇:西北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下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

信息公开受理

地址:西北大学长安校区5号楼527室
电话:029-88308002
邮编:710127

  • 官方微信

  • 移动校园

Copyright 2021 Northwest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信息公开网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