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介绍

人才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介绍>>人才风采>> 正文
科学巨子 师生楷模——记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龄不是科研的界限,专注和敬业是有所成就的法宝。老一辈的科学家用自己对祖国的爱、对科学的探索、对事业的执着赢得了晚辈的敬仰,也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题记

53年,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一位科学家始终如一的坚守和忠诚。在坚守中,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成就了他人的辉煌;在忠诚中,他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更树立了精神的坐标。

张国伟教授从事地质教育事业迄今已有53个年头。53年来,他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治学严谨,桃李芬芳

50多年来,张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构造地质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

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在教学中,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特别讲究教学艺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出适宜学生的路子。

每一次上课都精心准备,每一年都有新的内容,原本枯燥的难教难学的课程,经他的讲述之后就变得生动。他上课生动幽默,信息量大,学生都爱听,认为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学越爱学。为了能够听他的课,学生都争着抢占好座位。尤其是他的报告和讲座,总是场场爆满,气氛十分热烈。

张国伟认为,科学事业的成就,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执着努力才可达到。为此,他在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他指出,导师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与道德的素质,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导师要尽快把青年人才带起来、推上去,并要使他们真正懂得学科的发展。他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研究生进入科学前沿提供了机会。他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独具慧眼,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他的一位博士生说:导师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又要有重点、中心,我们不知道“博”是什么程度?后来知道他有两吨存书,他以不同的方式都看过,我们敬佩得五体投地,决心一定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做好研究。

虽然在学业上是典型的严师,但生活中的张教授却很有亲和力,他经常同研究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甚至婚恋家庭状况,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确实找到了一位发自内心喜欢、敬重的专业导师,来到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研究群体。在这样的环境激励下,这些学生无不学有所成。

张教授指导培养了硕士生27名、博士生26名、博士后10名,很多已成为单位学术领导、学术带头人、杰青等。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带出了一支学科配套、富有朝气的研究团队。

野外考察实习是地质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张国伟院士特别注重在此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充分重视客观实际,这是地质科学研究的源泉。他在实践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兴趣,使学生会观察会思考,提出、思考、解决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他坚持与学生一道东奔西走,同吃同住。学生出野外实习,往往嫌苦嫌累,不愿多待。但与张老师一起外出的学生从来不叫苦叫累,主动要求延长时间,多承担任务。学生说:张老师在野外比我们年轻人走得都多都快,那都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用好专业,走上科学探索研究创造的道路,这就是张国伟院士寓育人于教书之中的效应。

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年轻气盛的张国伟一毕业就开始涉足“家门口”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了。

10年间,他带领学生前后多次穿越秦岭,其中数千公里完全是徒步。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秦岭的沟沟岔岔。无怪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国伟具有准确无误说出某某地质现象在哪条沟、拐几道弯的一颗核桃树下的本事。

70年代中后期,张国伟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富铁会战”研究,并取得突破性发现。在198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讨会”上,他做的“河南中部晚太古代地壳的构成及其演化”报告引起轰动。

1992年,张国伟作为项目主持人,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1992-1997),在地质界引起很大震动。此项研究提出的新观点、新造山模式,获得了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此后,张国伟相继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建立了现今秦岭“两带三块”的构造格架;倾心多年的研究成果《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出版,已成为秦岭研究一部经典巨著,产生广泛科学影响。

随后,年近古稀的他决计南下,组织全国16个单位150余位科学家和研究者,研究我国华南大陆构造问题。通过三年多夜以继日的大量实际调研,华南大陆构造新的学术思想初步构成,目前研究还正在深入进行中。

张国伟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矿、中石油、中石化、冶金等部门研究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多次应邀到美、英、瑞士等多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对世界主要造山带阿尔卑斯、中欧海西带等造山带进行考察,并广泛进行国内华北、青藏高原等造山带及相关盆地的综合考察研究。在造山带与盆地、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

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著作7部和中英文版秦岭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图丛各1套(包括合作),主编各类构造图件20多幅,完成研究报告20余份。

目前张国伟院士正协同主持负责“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带领全国十余所院校研究单位和杰青为主组成的研究人员进行我国大陆构造战略发展研讨。

培育人才,带出团队

张国伟院士不仅对学生培养极其负责,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始终认为青年教师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未来,对高等教育关系重大,所以他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抓不懈。

他一方面在教学和科研中给年轻人压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青年教师走向成熟,堪称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他认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搞好教学,做有素质有学问的合格教师,而另一方面,要教好学必须要有好的学问,这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以研究成果提高充实、搞活教学。

有时有的青年教师会抱怨自己的工作任务重,但一看到张院士的工作量时,都会感叹他就是自己心中的高山与大海。他超常的工作量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地矿、冶金等部门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承担着多名研究生与博士后的指导工作,担任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地矿部等部门重要项目评审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要学术刊物论文评审等繁多任务,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

这么多的工作和事情,一个70多岁的人是如何撑得起的,又哪来这么多的时间?答案是他从来不分节日假日和周末,只能挤去他的休息时间。这正应了他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大价值,莫过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给祖国与人类!”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张国伟院士不仅把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更重要的是把他的学术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培养一批创新人才,构建了以中青年人才为骨干、拼搏于科学前沿、创新发展的西北大学造山带与大陆构造研究团队,使得科学研究后继有人。

人格魅力,感染师生

张国伟院士是一位老教师,老科学家,也是一位老党员,他常说:“作为教师,为人师表重在身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期以来他虽然异常繁忙,但他一直时时关注国家大事、国内外发展,操心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思想永葆青春。

他认为做为一名教师,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大气包容、工作踏实、奋发进取、真诚可信,这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体现,正因为这样,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老中青学者专家,尤其青年人,都愿意与他接触、交流、合作和共事研究。

张国伟院士对大事注重关心,在日常工作中也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平等待人,比如给学生回电话信息,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给他发信息的学生,张院士都会认真回复。

博士生谢晋强说自己由于开题的事情特别迷茫的时候,就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张老师发了个信息,张老师马上就回电话来,给他一步步分析论文,帮助他聚焦论文的方向,整整说了一个小时,而他后来才知道其实张老师正在去机场的路上。

作为一名老教师、老院士,在学校每一次举行开学、毕业典礼时,他都会认真准备给学生的讲话,每次讲话都透着浓浓的真情厚意,透着他对人类、对社会、对祖国、对科学、对地质事业的深情与无限热爱。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2010年张院士因为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而生病住院,但是在住院期间,他脑子里想的还都是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们看到病床上到处堆的都是文件和资料。他还记着吩咐出野外的带队老师如何安排行程路线,注意事项是什么,要保证学生们的安全等等。

在工作中他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勤奋严谨;做学问,要求实、扎实,抓前沿、求创新;做教师,要以身作则,有真才实学。

张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大家一致说:只有像他这样才能做好教师,做好创造性科学研究,才能成为科学巨子、师生楷模。

打印】【 关闭】【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