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简报订阅

第四届“全国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成功召开

2022年12月18日 17:21:04  来源:编辑部

2022年12月17日,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和《中东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在线上成功召开。本届“工作坊”的主题为“世界大变局下中东民族国家建构研究的多学科路径”。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宁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北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届“工作坊”会期为一天,共有七位青年学者提交的优秀论文入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黄民兴教授、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新刚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教授受邀作主旨发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刘义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


会议合影


蒋真教授致开幕词并主持主旨发言环节。蒋真教授首先向参与本届“工作坊”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长期致力于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举办本届“工作坊”旨在加强我所青年学者与外界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中东研究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蒋真教授期待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通过“工作坊”这一平台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并预祝本届“工作坊”取得圆满成功。


蒋真教授主持


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阶段,黄民兴教授作了题为“民族国家建构研究的跨学科性”的发言。黄民兴教授指出,民族国家构建可分为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两个部分,有关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在政治学领域出现了以阶级斗争、国际法或公民权利为导向或基础的各类国家建构理论。民族学对民族国家的讨论主要涉及“国族”(nation)、“族体”(nationality)、“族群”(ethnic group)、民族主义等概念。而历史学的任务则是把政治学和民族学的抽象概念、理论结合具体的历史资料,探讨东西方民族国家构建的不同道路与原因。


黄民兴教授发言


王新刚教授以“浅议中东地区民族国家机构问题”为题发言。王新刚教授指出,纵观世界百余年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民族国家是一个相对晚近、起源于西方的造物。民族国家按照构建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可以细分为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属于构建中国家,其构建面临着四种困难:一是政教合一传统宗教与民族国家“政教分离”原则的抵牾;二是缺乏民族整合的过程;三是传统帝国的边疆地区在转型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众多边界纠纷;四是传统的部落社会仍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发挥作用。


王新刚教授发言


赵可金教授作了题为“构建区域国别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的发言。赵可金教授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独立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学界的重要问题。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区域国别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一定程度上依赖西方的知识体系。新时代以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被提上日程。其中,为了回答中国区域国别学从哪里来,现在哪里以及往哪里去的问题,其完整知识体系应涵盖国学、地区学和全球学三大部分。


赵可金教授发言


何志龙教授以“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研究要素与理论视角”为题发言。何志龙教授指出,中东民族国家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进程,受到历史、族群、宗教、经济、教育、法律及外部干涉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综合影响着中东民族国家的建构。如何找出既符合历史文化传统、又符合当下国情的建构路径,仍是诸多中东国家面临的难题。相关研究仍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不同理论的指引。


何志龙教授发言


第一会场

学术研讨会分为两场,第一场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海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佘纲正主持,河南大学副教授、以色列研究中心副主任艾仁贵,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讲师杜林泽,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徐婷瑶分别作论文汇报,李福泉教授和蒋真教授担任评议人。


undefined

佘纲正副教授主持


艾仁贵副教授汇报的论文题目是《考古发掘与中东民族国家构建》。艾仁贵副教授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东民族主义考古的勃兴时期。埃及和其他地方的民族主义者声称他们对其境内发现的文物拥有主权,力图通过对古代历史的自豪感来团结公民,并作为摆脱西方殖民势力控制、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重要途径。埃及、伊拉克、以色列三个中东国家考古发掘存在共性,都经历了从被殖民者主导的考古到自主的民族主义考古的转变。中东地区的考古发掘体现了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激烈博弈,成为民族国家构建进程的深刻缩影。


艾仁贵副教授发言


杜林泽老师汇报的论文题目是《现代伊朗民族认同建构的嬗变刍议》,杜林泽老师首先介绍了民族危机背景下伊朗民族身份认同的分化情况,重点梳理了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民族认同建构过程中的矛盾。一方面,巴列维国王通过西方化将本土雅利安传统与西方文化相整合,倾向于打造世俗民族国家;另一方面,以艾哈迈德和沙里亚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反对西方化,主张回归传统宗教和本土文化。最后,杜林泽老师阐释了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对伊朗本土文化认同的重塑。


杜林泽老师发言


徐婷瑶博士生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族群矛盾与国家安全:以色列政府应对“黑豹运动”的策略》。徐婷瑶博士生首先解释了以色列政府职能失调致使“黑豹运动”爆发的表征和原因。针对“黑豹运动”组织保守或激进的不同抗议手段,以色列政府采取了多管齐下、恩威并重的策略来破解安全困局。徐婷瑶博士生着重分析了以色列政府和“黑豹运动”组织围绕运动合法性问题展开的激烈交锋。最后,徐婷瑶博士生介绍了以色列政府应对“黑豹运动”的经验在后续处置类似事件过程中的扩展应用。


徐婷瑶博士生发言


李福泉教授和蒋真教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议,充分肯定了各位汇报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可取之处,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补充思路。各位汇报人对两位评议人的改进意见表示感谢,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此外,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楚楚、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亚洲研究所讲师吴昊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诗尧也就汇报主题分享了各自观点。


李福泉教授评议


与会老师进行讨论


第二会场

第二场学术研讨会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张玉友主持,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讲师郝诗羽、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政治学博士后,复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杜东辉、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李潜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李海鹏分别作论文汇报,上海大学文学院刘义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担任评议人。

张玉友副教授主持


郝诗羽老师的汇报题目是《从“国家”到 “个人”:土耳其妇女政策的路径演变与现实思考》。她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并细致梳理了研究背景。文章从“国家-社会”视角指出土耳其妇女政策的落实程度与国家政治“中心”与“边缘”的结构密切相关,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归纳出土耳其妇女政策的变迁及特点,并展现了妇女政策“自上而下”和妇女发展“自下而上”的历史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土耳其妇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重形式而轻效果、国家导向与妇女发展相互错位以及本土社会文化阻碍着妇女发展等问题,使原本基于宗教观念的社会认同对女性来说逐渐缺乏感召力。


郝诗羽老师发言


杜东辉老师介绍了他的论文《复合身份政治视野下土耳其的中亚政策探析》。在界定身份、国家身份和身份政治等相关术语的基础上,汇报揭示了国家身份对一国外交政策的作用机制,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了对具有多重性和交叉性的“国家身份”的分类。研究以土耳其的中亚政策为例,指出其融合了族裔身份、宗教身份和地缘身份,并分析了这一政策所面临的的五大冲突和矛盾。文章认为国家身份的使用视国家利益的需要而定,而土耳其使用的复合身份目前仍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认同难题。


杜东辉老师发言


李潜虞副教授带来题为《军事同盟成员独立性与中国土耳其建交》的论文。文章通过大量原始档案,清晰描绘了土耳其对华政策产生积极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随后梳理了埃里姆政府执政后中土关系的加速历程及建交谈判的突出特点,并指出土耳其政府与中国台湾当局作为美国盟友,都明确拒绝听从美方的所谓“建议”。研究发现,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成员在外交中表现出的独立性是促成中土建交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潜虞副教授发言


李海鹏老师的汇报题目为《“阿拉伯女权之春”?阿拉伯国家家庭法改革的政治学》。汇报解释了题目中的术语,说明了选择案例国家的原因,并提出问题,即阿拉伯国家三波家庭法改革浪潮为何出现于同一时间但又有着不同结果及表现。研究以合法化需求解释威权政府第三波家庭法改革的同步性,以身份政治与威权政府第三波家庭法改革的系统性差异解释不同国家结果和表现的差异性,并在最后指出议题的应用与政策价值。


李海鹏老师发言


刘义教授和闫伟教授对下午的汇报进行了评议。他们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们的学术素养,随后从研究视角、专业术语的使用、学理运用、思考深度、概念分类等角度对汇报人的论文提出了改进意见。四位汇报人逐一对评议人的意见进行了回应。同时,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段九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助理研究员周亦奇以及佘纲正副教授也就汇报人的研究内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undefined

刘义教授评议


闫伟教授评议


会议总结

总结环节由段九州老师主持,杜林泽老师和杜东辉老师分别对第一场研讨会和第二场研讨会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总结汇报。李福泉教授与佘纲正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们一致认为全国中东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以“小、精、深”为特点,搭建了一个展开多学科、多维度讨论交流的平台,正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学者的关注,成为推进我国中东研究学术交流和发展的有益形式。两位总结人在会议最后分别代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向进行主旨报告和深度点评的专家学者、以及参与汇报和讨论的各位青年学者表达衷心感谢。

undefined

段九州老师主持


本届工作坊开放线上旁听与交流功能,共计有330余人报名参加。与会人士均高度评价此次工作坊在推动中东研究青年人才交流与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共同期待和预祝明年的第五届工作坊研讨会成功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