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文迁,思以情发
——以《去年的树》为例谈情感类课文教学
西北大学附小阮菁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荡的情感为阅读教学所增添的韵味,往往吸引我们众多的老师钟情于所谓的煽情类课文的教学,如《小珊迪》《再见了,亲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等。然而,令人尴尬地是我们往往看见的是老师情绪高昂,似乎在文本中用情颇深;真正的教学主体——学生却漠视老师的入情入境。有时为了配合老师的用情,学生虽是绞尽脑汁地搜刮出各类修饰性的通用词语来为老师的激情助威,但内心的无动于衷却是无论如何装不出来的。如此,真是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如坐针毡,啼笑皆非。也令我们台上教学的老师自觉倍感困惑,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教研组组织四年级全体老师进行了专题研讨,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下面就以此课为例,谈谈情感类课文应当如何教的一些想法。
一、备课要把准情感发展的脉络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情感发展的脉络,很容易出现“此时无情却要多情”的场面。我们看一下案例:
师:同学们,文中两次写到小鸟唱起了歌,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很容易找到了这两处。)
师:小鸟的这两次唱歌心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次小鸟唱歌是高兴的,因为它在给好朋友大树唱歌。第二次小鸟唱歌是伤心的,因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已经变成了火柴点燃的灯火了。
师:那么,你们能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刚刚初读了文本,对于小鸟和大树均还不是很熟悉时,让他们就要品读出小鸟和大树生离死别的情感,这恐怕要求太高。别说四年级,就是六年级的孩子也不可能有这种情感的飞跃。这个问题就出在没有在教材的挖掘中摸清本课情感发展的脉络。本课的情感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小鸟和大树从建立友谊,到难以割舍的分别,再到小鸟锲而不舍地寻找,最后到两个好朋友的生离死别,整个情感的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种设计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只可以对这四个环节有详略的安排,而不能有内容的取舍,更不能跨越过某个情感发展的阶段或是打乱其情感形成的顺序,做所谓创造性的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一点点由淡变浓的。品读文章的学生更需要在慢慢地读文中去建构自己情感的阶梯,由低到高,绝不能一步登天。否则建起来的岂不是空中楼阁。所以我认为把握情感发展的脉 检查中发现17号车行横通道照明不亮;守卫大队宿舍部分门锁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安委会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部门负责人和各部门专职安全员,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积极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安全。-->